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名家风采】陈桂生:成教育学一家之言
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
陈桂生教授

陈桂生教授,1933年生,江苏高邮人。1955年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,毕业后留校任教,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。陈桂生教授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育学人,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者、卓越的教育学家、元教育学的开创者与持续探索者,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。陈桂生教授学术视野广阔,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、教育原理、元教育学、中国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,擅长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、历史地逻辑地分析、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,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治学之道:以教育基本事实为依据,在梳理分析教育演变线索的过程中,建构教育学范畴,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教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,进而揭示教育(学)的常理、常规、常情、常法,成果丰硕。

陈桂生教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教育论著研究,选编或主持选编《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》(1979、1986)、《列宁论教育》(1979、1990)、《列宁教育文集》(1986)、《斯大林论教育》(1984)等系列文选,出版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》(1988)、《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》(1993)、《现代中国的教育魂——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》(1993)、《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》(1993)、《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》(上中下册,2016)等著作,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深入研究,为厘清当时教育学术界的相关模糊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陈桂生教授擅长细致辨析教育学中诸多常用的概念或术语,梳理各种教育基本活动演变的轨迹和教育基本问题的思想线索,出版《“教育学视界”辨析》(1997)、《常用教育概念辨析》(2009、2012);致力于教育学史研究,对西方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有丰富的认识与独立判断,出版《历史的“教育学现象”透视——近代教育学史探究》(1998);在国内首倡“元教育学研究”,出版《“教育学”辨——“元教育学”的探索》(1998),在批判借鉴布列钦卡等人思想基础上,提出教育学的科学理论、技术理论、价值理论和规范理论的“四分法”。在教育概念辨析、元理论研究、教育学史研究基础上,他致力于建构教育学理论体系,出版《教育学的建构》(1998、2012),“教育原理”三部曲——《教育原理》(1993、2000、2012)、《学校教育原理》(1998、2012)、《普通教育学纲要》(2009),实现了从教育知识的整合,到形式概念框架的建构,再到教育问题的系统分析的跨越,所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,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独到贡献。2010年前后至今,陈桂生教授转向从中西文化的比较视角探讨师资文化、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中国教育文化特点,陆续发表“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”系列文章,出版《教育文史辨析》(2012)、《孔子授业研究》(2012、2020)、《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——教育学辨析》(2020)等。

在理论研究之外,陈桂生教授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,“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”,开启了教育行动研究之路,摸索出一条“教育个案研究-教育问题研究-教育行动改进研究”的教育实践研究路线,主编《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》(2000、2003、2016)。在此过程中,他高度关注教育实践问题,出版《教育实话》(2003)、《学校管理实话》(2003、2012)、《中国德育问题》(2006)、《师道实话》(2004、2014)、《教育闲评》(2007)等教育随笔。

陈桂生教授恪守为人、为学、为师之道,“倦迎送,疏检点,绝敷衍”,坚守“教育学信条”。虽然他认为自己的早期作品“并没有什么使我脸红的地方”,但却反感教条,不断自我批判、自我超越。在人才培养上,他坚持扬己之长,带领学生精研教育名著,却不避己之短(虽自称“外语盲”,但却鼓励督促学生翻译研究外文文献),“挽二三子,共渡学海”,与研究生结伴成长。退休之后,他仍通过“教育半月谈”(2005-2008)、“教育学问对”(2022)等形式,与青年教育学子深度交流,提携后进,桃李天下,仰慕者追随者、超粉铁粉众多,“吾道不孤”,幸莫大焉。

THE  END


往期推荐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

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


投稿须知

        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设有“教育史专栏”“高等教育”“比较教育”“教师与教师教育”“课程与教学论”“学前教育”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”等栏目。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,AMI 综合评价(A刊)核心期刊,中国人民大学“复印报刊资料”重要转载来源期刊,全国高校社科名刊,“教育史专栏”是教育部名栏。为方便作者投稿,投稿须知如下:

        一、篇名

        篇名应简明、确切,能概括文章的要旨,一般不超过20字。必要时可加副标题。

        二、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

        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。译文的署名,应著者在前,译者在后,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。

       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、所在省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,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。

        一位作者只标一个工作单位(二级单位原则上只标一个);若该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,其他的单位在作者简介中予以说明。

       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,署名作者原则上不超过两个。

        三、收稿日期、基金项目与作者简介

        需标明收稿日期,置于文章首页地脚。

        来稿若属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,须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何种基金项目、项目名称、批号。

       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别、籍贯、学位、职称、主要研究方向。已获得博(硕)士学位者,标明博(硕)士学位,正在攻读博(硕)士学位者,标明博(硕)士研究生。

        四、摘要与关键词

        摘要是论文主要观点的摘写,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,须用高度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信息,忌用“本文介绍了”“作者认为” 等用语。摘要一般300-400字。关键词是能够体现论文主要内容的标识性词语(可以是词,也可以是词组),以便于检索,忌用一般性的词语。关键词一般为3-5个,之间用分号隔开。

         五、正文

        正文中的标题力求简短、明确,题末不用标点符号。层次不宜过多,一般不超过5级。一般写法为一、(一)、1、(1)、1),不宜用圈码(如①、②等)。引语与结语不加序号。

        来稿不少于12 000字,选题必须具有前沿性,采用文献具有原始性及翔实性,理论与现实相结合、论证过程合理、结论具有创新性。学术规范,文稿完整,应包括引言、正文和结语三部分。“引言”部分必须有相关学术史的评述。凡在文章的任何部分,没有出现任何相关的学术史的内容,一概不予刊发。

        用字须符合现代汉语规范,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,避免使用旧体字、异体字和繁体字。

        六、注释

        注释置于正文之后,主要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;难以按参考文献格式规范的典籍,亦可归入注释部分。

        七、参考文献

        参考文献不少于15个,须采用原始资料,杜绝使用二手资料。著录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,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,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。中国古代或外国文献的著者须标明其朝代或国籍,置于方括号内。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,须使用人民出版社最新权威版本。

        使用数据库、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,其标识参照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》相关规定执行,标注发布时间及引用时间。

        八、本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对热点焦点问题提倡做专题研究,对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,优稿优酬。

        九、本刊实行三审制,取稿标准重在学术建树。

        十、作者应遵守学术规范,查重率不高于10%,凡发现载文有学术不端行为者,5年内本刊不受理该作者任何稿件。

        十一、来稿需提供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。作者须确认稿件系首次刊发,承诺该稿在刊发前不再送交其他刊物发表,并寄交电子文稿(word格式)。

        十二、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,本刊有权对来稿行文进行必要的修改、删节,如经作者同意也可对内容作必要的修改,这种修改以不歪曲原作主要观点为准则。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作任何修改,请务必在来稿中说明。所刊文章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刊意见。

        十三、来稿刊发后如被国家级或国内外知名文摘刊物转载、摘录、复印,或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,请作者告知本刊责任编辑。

        十四、来稿恕不退还,请作者自留底稿。稿件寄出2个月后未收到采用通知的,可另行处理。


版权声明


微信公众号系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官方微信,如无特殊说明,本微信内容均来自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期刊,版权所有,欢迎转载。

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
本刊声明●


       一、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不收取审稿费、版面费等任何费用,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。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,均属诈骗行为,须承担法律责任。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,防止上当受骗。

       二、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投稿邮箱:

       教育史  高等教育:gaoxiaoli67@163.com

       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
       教师与教师教育:fenglin@hebtu.edu.cn

       国际与比较教育:jianghuili0512@163.com

       课程与教学论   学前教育:huosujun08@163.com

       教育理论及其他:jiaoyub@hebtu.edu.cn

       三、电话咨询:

       教育科学版:0311-80786366

       编辑部办公室:0311-8078636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》编辑部

编辑:田林

审核:谷更有、孙秀昌、高小立、姜惠莉、霍素君、冯琳、李阳、寇文亮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

微信号|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

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网站

网站|河北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

点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